2020年元旦,机车车辆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志云教授,在“香樟沙龙”开讲,为交大学子讲授新年第一课,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及其科研团队有幸前往聆听。

沈志云院士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为学子们讲述了世界铁路发展历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解决了轮轨接触力学的工程化计算问题,90年代又建立了最完整的机车车辆动态模拟实验装备,为本世纪爆发的中国高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国家高速列车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在引进日本、德国、法国等国高铁技术的基础上,迅速掌握了高铁核心技术,研制了一系列高铁装备,并建成3万公里以上的高标准高铁路网,成为引领世界高铁发展的重要力量。

速度的提高是高铁时代的第一次颠覆性技术革命,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下,高铁速度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持续提高。但受到轮轨接触关系、气动阻力等多因素制约,传统的高铁时速超过600公里的可能性不大。从国家角度考虑,需要突破传统的轮轨交通技术,进行第二次颠覆性技术革命。

发展低压管道高温超导磁浮技术,是将列车时速提升到600公里以上的关键。西南交通大学首创的高温超导磁浮技术与德国常导磁浮技术、日本磁动力式磁浮技术相比较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依靠永磁轨道悬浮,具有自导向和自稳定等特点。未来,应在当前高温超导磁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关键技术研发,尽早实现工程化,引领后高铁时代发展!
最后,沈志云院士嘱咐大家要坚定信心,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抬头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