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实验室在202会议室举办了2019年度自主课题结题交流评审会。实验室主任王开云研究员向会议作了致辞,介绍了自主课题设立的相关背景和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自主课题对青年教师科研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向与会专家表达了感谢。会议由实验室副主任马光同研究员主持。
实验室曾京教授、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嵘教授、机械工程学院莫继良教授、实验室马光同研究员、凌亮研究员担任本次会议评审和指导专家。实验室自主课题的负责人以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19个自主课题做了结题汇报。评审专家对各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地指导,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后,经评审专家无记名投票,19项课题全部通过结题验收,4项课题被评为优秀结题。
优秀结题课题简介如下:



优秀结题课题简介:
课题“多重随机因素下无砟轨道损伤特征演变与服役可靠性评估”针对高铁无砟轨道界面疲劳失效这一典型病害现象,围绕复多重随机因素下无砟轨道界面疲劳损伤特征状态演变与轨道服役可靠性这一核心问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二区论文4篇,三区论文7篇),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面上项目1项、四川省省科技项目1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 申请专利7项 ,已授权2项。
课题“疲劳-冲击交互载荷下高速轨道钢的动态强度、破坏机理及本构关系”基于轮轨系统真实服役条件(高低温、高频冲击、塑性变形和疲劳损伤),以D1/D2车轮钢、U71MnG/U75VG轨钢为研究对象,开展宽应变率、宽温域范围以及含疲劳损伤状态下轮轨钢动态力学性能和损伤机理研究。在该课题资助下,已发表/录用学术期刊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3篇;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2项。
课题“铁路动力车机械传动系统振动机理及控制研究”建立了牵引电机–齿轮传动–机车–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理论模型,进一步探明了齿轮、轴承等精密传动部件内部动态激励机理,发展了动态激励计算模型,探究了机车驱动及传动系统振动控制方法,揭示振动传递路径对振动信号的影响规律。本课题研究共发表SCI期刊论文6篇,其中A类期刊论文4篇,1%ESI高被引论文2篇。课题成果很好地支撑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与获批。
课题“超导块材磁热力耦合特性对悬浮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高速带来的磁轨高频变化磁场模型和超导悬浮磁力模型,并顺利完成高速运行场景下块状超导磁体磁-热-力耦合模型和仿真求解;建立了轨道磁场不平顺表征方法,研究了不平顺轨道磁场波动下的超导磁体内部俘获磁通、温升和能量损耗对其宏观悬浮力变化机理和影响机制。在本课题资助期间,共计发表SCI论文6篇,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