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实验室在A1楼202会议室召开了2022年度自主课题结题交流评审会。实验室副主任马光同研究员、力航学院副院长阚前华教授、土木学院副院长陈嵘教授、实验室朱涛研究员、陈是扦副研究员担任评审专家。自主课题负责人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评审交流会。评审专家对各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对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后,经无记名投票,13项课题全部通过结题验收,其中6项被评为优秀。
优秀结题项目简介如下:
课题“轻质镁合金棘轮-疲劳交互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针对轻质镁合金在铁路系统中的潜在应用,围绕其在复杂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的循环变形、疲劳失效这一核心问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一区论文8篇,二区论文4篇),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省科技项目1项;获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
课题“增材制造铝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疲劳性能研究”针对增材铝合金疲劳性能和失效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揭示这一现状,围绕两种不同成形工艺下的增材铝合金疲劳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内部缺陷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含一区论文5篇),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四川省国际创新合作项目1项、国家铁路局科研课题1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 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
课题“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轮轨‘滚-滑-跳’接触行为研究”针对高铁轮轨接触界面的动态滚动、滑动和跳动这一关键核心问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涉及动态“滚-滑-跳”接触行为及所致损伤机理,影响因素,管控目标等,并拓展至齿轮动态啮合接触问题的求解。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3篇、EI论文6篇,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1项、国铁集团项目1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请专利3项。
课题“电动悬浮用高温超导线圈损耗机制研究”为提升高温超导电动悬浮系统运行稳定性,围绕多源激扰下车载高温超导磁体的能量衰减问题与补偿方法展开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一区论文3篇),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
课题“基于数据驱动的复合材料构件吸能机理及优化设计研究”结合高速列车对提高被动安全防护能力和轻量化水平的实际需求,围绕碳/玻混杂方式对吸能结构耐撞性和碰撞响应的影响机理及材料-结构耦合设计这一核心问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一区论文3篇)、EI论文1篇,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申请发明专利1项。
课题“基于缺陷三维成像的增材铝合金疲劳性能评价”针对增材铝合金内部损伤机理不明和疲劳分散性大的问题,围绕内部广域分布缺陷与微观组织结构对疲劳性能影响的竞争机制这一核心问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EI论文1篇,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子任务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1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申请专利3项 ,已授权1项。